撒母耳記上第十二章
信仰之旅(十二1~12)
·個人的往事(1~5):作為一個先知,撒母耳便是神的代言人。他曾以神的名向國民說話,把神的旨意藉著各樣的事傳達給人們知道。我們要注意的是:當他憶述他的事業時,他把重點放在行為上(3~4),而不是放在他滿有能力的言語上,為甚么呢?因為一個傳道者不能“活”出他所說的,那么,他的話便沒有價值了。請抽空細讀哥林多后書六3~10,七2~4;并問問自己能否像撒母耳和保羅般說同樣的話呢?
·國家的往事(6~12):
1. 神──救世主(6~8):這是記述神拯救的事跡(7),神使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奇跡雖然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,但以色列人卻應牢記!同樣,我們也應常常提醒自己神曾經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的大恩,因著這奇異的愛,神能饒恕和接納我們。
2. 神──審判者(9~12):“救恩”并不會“單方面地”成全的,若果神的子民忘記祂、不順服祂,或以為沒有祂也可以過活,神還能施行刑罰,用苦難把他們召回的。第10節已清楚表明總有一條使他們重投神懷抱的途徑。
默想 除了神,世上還有誰能如此愛你,接納你的呢?
我們的回應(十二13~25)
以色列人終于得到他們要求的王了,但并非說他們就可以坐享其成地將一切事情都留給神和掃羅去做,乃是也得要盡上自己的責任。
·“倘若……”(13~18):撒母耳已表明立王是不大好的事情,可是神并沒有放棄他們,王與人民都要同樣地順從神(14;說明“你們和王”)。許多帝王忘記了這點,登基后目中無神,像暴君一般地治理人民,不過最終他們是沒有一個能逃避神的追討的。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做呢?答案便是:“敬畏……事奉……聽從……不違背……”。仔細思想這些字,用它們去檢討一下你現在的生活方式。你若能這樣行,那末結果便是:“那就好了”。
·“只要……”(24):以色列人自知他們立王的事不對(19),因此很害怕?墒巧駷榱说k名的榮耀之故,是不會撇棄其子民的。同樣,犯罪和失敗也不會把我們作祂子民的身分剝奪,但是我們必須要有回應:“只要你們敬畏耶和華,誠誠實實地盡心事奉祂……”(24)
祈禱 求主使我成為一個盡心的門徒,天天聽從禰、榮耀禰、順服禰以及事奉禰。──《新舊約輔讀》
基督教阿們網